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成绩不好的学生都有一个共性:写作业只图完成任务或者应付老师,甚至有的学生直接选择抄答案。这就会导致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学习态度不端正,便成天给孩子灌输“努力学习”的思想。
事实上,家长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行为,是因为他们只注意到了孩子学习成绩不好的表象,并没有真正了解过孩子在学校是怎样学习的,忽略了孩子的学习过程。而要想真正帮助孩子解决学习问题,需要先找到问题的根源。
现目前,大多数学校的高三复习模式都采用的是“衡水模式”,即题海战术,让学生们大量刷题。各科老师在每天课后都会布置一大堆作业,让学生抽空时间或在晚自习中完成。
然而,同样一个班的学生,虽然他们的作业量、作业内容以及规定完成时间都是一致的,但优生和差生之间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优生对于基础知识和解题方法的理解记忆要强于差生,这就直接决定了优生完成作业的效率会远远高于差生。换句话说,同样的作业量和完成时间,对于优生来说完成难度不大,但对于成绩相对落后的学生而言,就会面临诸多困难。
举个例子,若一个班的物理最高分能达到90多分,最低分只有30多分。某天课后物理老师布置了两张试卷的作业任务,要求学生们在下次课前完成。对于物理能达到最高分水平的学生来说,作业完成时间绰绰有余;但对于物理成绩相对较弱的同学而言,就会遇到很多问题,比如简单题会做、难题不会做、做题速度慢等等,最后的结果往往是作业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更无法保证作业完成的正确率。
当老师检查学生作业是否完成时,也只会观察学生有没有将作业做完,若学生做了但没做完,老师也只会认为是学生没做;而当老师要检查学生作业完成的正确率时,若发现这位物理成绩相对较弱的学生正确率太低,可能还会遭致老师的批评。
那么,这些学生为了逃避老师的批评,最简单直接的办法就是把优生的作业拿来“借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图应付、图完成任务。长此以往,学生似乎每天都在写作业,但多是为了完成而完成。如果每天都陷入这种“作业不会做、作业做不完”的死循环里,学生即使学习态度再勤勤恳恳,成绩都难以得到提升。因为完成作业的前提条件,是学生要先花时间把老师讲的基础知识和解题方法都理解记忆,再动笔去做题。否则不会做的题目,到了考试的时候还是不会做,做再多的作业都收效甚微。
因此,当家长发现自己孩子成绩不好,感觉做作业就是在应付老师、图完成任务,不要单纯地认为是孩子的学习态度有问题,盲目地去给孩子贴各种标签,一定要去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或困境,找准问题的本质才能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