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日之计在于晨,早自习是学习过程中重要的一环,但很多成绩不好的同学,早自习确是在浪费时间。
早自习的历史比较久远,我们古人就很看重早自习,清朝时期,官府、家塾、私塾大都实行早自习。清代的《中华大典》记载:“南京天长李氏教育有一条规定,每天早晨四点钟起床,五点半前到校,开学前每人 默诵五页,默写三页。
现在学校也必定安排早自习,学生上早自习可以对学过的内容进行复习巩固,发现不会的及时查漏补缺,对后面的内容进行预习。总之,早自习利用得好对学习意义重大。但是目前一般学校早自习缺乏对于学生学习过程的监管和对结果的考核,基本上都是学生自己安排,完全靠学生自觉,能做到自觉的大部分都是优生。
优生上早自习,计划明确执行到位,你追我赶科科不落;那么成绩差的学生,他们上早自习是什么样的呢,有的迷迷糊糊打瞌睡;有的东看一眼西摸一下,不知道要做什么;有的看似在读,其实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还有的实在无聊,就去找同学说活,还耽误周围人的学习.....
这样的早自习,学生基本没什么收获。核心原因就在于学校缺乏对早自习过程的监管和对结果的考核。那么让早自习有效果,就要反其道而行之,加强对过程监管和对结果的考核。不让学生早自习自己安排学习内容,每天早自习做什么给学生安排好任务,然后全程陪同学生完成并考核学习的结果。比如要求学生早自习背诵前一天的知识点,背诵完成后要求学生默写出来交给老师检查。
这样去做,早自习学习的目的性就比较强了,而且过程老师陪同,结果有人考核,早自习的效果也自然能得到保证。其实文章开头讲到的清朝《中华大典》中的记载,南京天长李氏教育大体也是这样安排的,学生先背诵,背诵完再默写。
现在很多学校在早自习上确实管得比较松,诚然,学习靠自觉,但成绩不好的学生,自觉性差,的确需要外部助力。